近日因有事離台5日,離台前,媒體滿是科技業大老闆的緋聞,回台後,沒想到各大媒體依舊持續炒作,顯見台灣社會對八卦緋聞的高度興趣,卻也讓我深深地擔心起,當東協十國,以及大陸、日本及韓國(統稱東協加三)戮力於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時,台灣卻對國家未來經濟發展不聞不問,對自外於東協體系可能造成的危機,也鄉愿地裝著不知情。
#@1@#東協加三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數字會說話。從代表消費力及生產力的人口數來看,2006年東協加三的人口為20.45億,占全球人口的1/3、國民生產毛額(GDP)總值達8.82兆美元,貿易總額有4.51兆美元,足以和北美關稅同盟、歐盟並列為世界三大自由貿易區。在讚嘆這樣的一個區域市場的經濟規模時,如果加上台灣和東協加三間的經貿關係,只怕讚嘆就得要轉為哭喪。台灣對東協加三的出口占台灣總出口比例及貿易總額的比例早已過半,除日韓外,都屬於貿易順差。換言之,對台灣這樣以外貿為主的國家,東協加三幾乎掌握台灣經濟的命脈,但台灣卻仍然在這個經濟體的門外,或許今年只有東協原始6國開始實現自由貿易區,所以台灣還不知道痛。一旦3年後,大陸與東協各國陸續實現自由貿易區時,各種產品的關稅大為降低,在體系外的台灣就會因為未享有關稅優惠,導致成本增加,而失去市場競爭力,到時候這些產品能銷去那裡?又有多少的企業會活不下去?
#@1@#台灣經濟腹地小、資源不足,仰賴對外貿易是唯一的生存法則。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二次大戰後,國際間積極求取經濟發展的二個策略方向為:出口擴張及進口替代。當時,台灣、新加坡、香港及韓國等資源有限的國家,選擇出口擴張策略;而腹地大、資源多的馬來西亞、印度、印尼和中國大陸,則選擇了進口替代。多年後,原先經濟發展條件相對較差的台灣等四國,靠著人民縮減消費、勤奮生產,使出口擴張開展出經濟奇蹟,被國際社會譽為New Industry Economics(台灣俗稱亞洲四小龍);而以進口替代為經濟策略的國家,則因為發展相對遲滯,在省思後大幅轉為出口擴張,也成為東協貿易自由區的源起。至於出口擴張為什麼能創造出經濟奇蹟,主因就在於開放的思維。當生產不再只是單一國家的考量,而是把它放在世界的平台上面對競爭,透過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找出全球市場觀點下最有利的生產機會,進而擁有優勢競爭力,這也是台灣經濟奇蹟之所以能夠傲視國際的緣故。如今,東協加三的自由貿易區機制逐漸成熟,一股巨大的經濟力量即將產生,但台灣卻因為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陷於123(一個中國、兩岸三地、三通)的意識形態爭鬥,對東協加三的崛起毫無警覺,讓台灣在國際經濟市場中被邊緣化,形同走向鎖國,難道要屈辱地等待叩關日本、打開日本經貿思維的美國准將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或是要等待叩關明清的甲午戰事,才願重啟「開放」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