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嘉彥(右二)都是親赴產區採購珠寶原石
炫彩奪目的珠寶,長久以來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在特殊具有代表性的時刻,人們都會選擇珠寶來傳達永恆、稀珍的情意,其價值源於人們對美的追求。比起其他投資標的,珠寶有體積小、價值高、攜帶方便、可配戴欣賞、不易損壞、易保存、有國際公認的標準鑑定,以及買賣不需記名,方便贈與轉移等特性,因此,雖購買珠寶被視為一件高風險的事情,投資效益也需較長的時間才看得出來,但卻也不失為資產配置的選擇之一。
國際主要珠寶雜誌和團體,長久以來一直對珠寶原材料的價格都有緊密的追蹤,除了國際上某些年度因為特殊事件的發生,如經濟危機、區域戰爭影響外,基本上國際珠寶玉石原材料的價格,就是一路扶搖直上。就連新冠病毒在二○二○年起造成多國邊境封鎖,全球一度進入生產停頓、經貿停滯、大規模失業的狀況下,國際鑽石報價只下挫了約略半年時間,就開始回漲。
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不能吃的珠寶原材料,在戰爭、瘟疫之下,還會持續上漲?FGA英國寶石協會珠寶鑑定師張嘉彥表示,主要因為某些珠寶玉石原材料都是天然稀缺資源,在特殊事件影響下,如新冠疫情、緬甸動亂、斯里蘭卡爆炸、東非戰亂等國際或區域事件,都會影響到礦區的生產作業與商業交易。一旦生產交易停頓,消費市場的價格就會立即反映在售價上。
再加上近年各國不斷透過財政手段刺激經濟消費,在資金寬鬆下的金融炒作已見怪不怪,從黃金、石油到大蒜、綠豆,從看得到的炒到看不到的,從真金白銀到虛擬貨幣,沒有一項是被金融投資放過的,而天然稀缺的珠寶原材料,當然也逃不過。
市場炒作 價格難逃樓起樓塌
談到炒作,張嘉彥說明,如幾年前中國湧入大筆資金炒作碧璽,碧璽原料市場價格跟著暴漲,使得歐美珠寶商看著高漲的碧璽價格不知該如何運作。緊接而來的是珍珠,讓珠寶展會的珍珠展廳一度爆棚,參展的珍珠商經歷如同戰爭般的血洗,也同時迎來一場天降富貴。然而因炒作而暴漲的價值,在風潮過後就會面臨暴跌宿命,碧璽和珍珠市場在一輪炒作之後,這兩年市場價格也漸漸恢復正常。
張嘉彥指出,前面所舉的碧璽及珍珠案例,原則上並不是珠寶理財的一個好例子,因珠寶原材料的交易先天上有一定的限制性,除了眾所皆知的珠寶展會外,更有為數不少是在原產地交易。而張嘉彥都是選擇親赴產區,在當地交易市場選購珠寶原石。
小規模投資者不易透過操縱商品價格來獲利,張嘉彥提醒,若想投入珠寶投資,還是建議依循美麗、稀少、耐久和需求四大要素,並針對自己喜好的珠寶類別進行投資,才能達到保值、增值。
高硬度珠寶耐久流傳性高 大顆原石量稀價高
張嘉彥指出,珠寶玩家所熟知的五大寶石包括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還有金綠寶石。而有部分珠寶行家將這五大寶石歸為貴重寶石,而將其他寶石區分為半寶石,雖這樣的分類不一定準確,但是有其一定的道理。
第一是這五大寶石的耐久性在寶石家族中都相對的好,在莫氏硬度表中的排名都是比較前面的。大家所熟知的鑽石莫氏硬度10,是世上最硬的物質之一;紅寶石和藍寶石是剛玉家族,莫氏硬度9,僅次於鑽石;金綠寶石硬度8.5,而祖母綠寶石的硬度在7.5-8之間,五大寶石的硬度都大於7,而生活環境中灰塵的主要成分是硬度7的石英,因此日常配戴使用並不會輕易地被磨損,流傳性更久,未來增值的機會相對也較高。
第二是高品質、大克拉的刻面寶石數量稀少。雖然有一定4C規格、五克拉以上的寶石,在市面上就已有被稱之為鴿子蛋的資格,然而,每個珠寶玩家對鴿子蛋的重量定義不同,但對顏色、淨度和切工等要求還是一樣必須是上乘的。
鑽石雖然硬,但卻是屬八面體解理發育,只要外力施力碰到解理面,鑽石也會成易碎品;紅寶石的原礦多裂,市場上少見大塊個體;藍寶石的色帶發育上,包裹體多,顏色斑雜,市場上罕見顏色及淨度同時都好的大寶石個體;而祖母綠本身多裂隙,大個體本身就少,若想要找到色澤好看,還要微油甚至無油更是難上加難;而金綠寶石中,要找到大克拉又有良好的光學效應的亞歷山大變石和貓眼石,那更是稀缺了。張嘉彥分析道,五克拉以上且品項優良的五大寶石,相對其他寶石品種,更有機會進入某些珠寶拍賣會,較有快速增值的機會與變現的渠道。
張嘉彥補充,雖上述以寶石作為案例說明,但原則上還是能通用於所有的珠寶玉石,如珍珠、翡翠、松石、珊瑚、琥珀、軟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