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年初以來,港股科技「七巨頭」的總市值持續飆升,已達11.85兆港幣(約50.3625兆新台幣),漲幅超過44%。而美股科技「七巨頭」的市值,目前為17.61兆美元(約580.9539兆新台幣),較年初下滑約14.48%。
此升彼降之下,中國、美國的科技領頭羊們市值差距正不斷縮小。以特斯拉與比亞迪股份為例,兩者市值的差距,已從約人民幣8.6兆元(約39.216兆新台幣),縮小至約4兆元(約18.24兆新台幣)。
根據法國興業銀行2月的報告,將中國科技「七巨頭」的成員,定義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團、中芯國際、比亞迪、京東集團和網易。
以此作為統計標準,根據Choice數據顯示,2025年初,港股科技「七巨頭」的總市值為8.19兆港幣(約34.8075兆新台幣),但2個多月後至今已飆升至11.85兆港幣(約50.3625兆新台幣),漲幅超44%。其中,漲幅最高的是阿里巴巴,市值從1.57兆港幣(約6.6725兆新台幣)大幅成長到2.72兆港幣(約11.56兆新台幣),區間漲幅超73%。
「七巨頭」們的市值,基本上全部「更上一層樓」。騰訊控股的市值,同期從3.85兆港幣(約16.3625兆新台幣)上漲至4.96兆港幣(約21.08兆新台幣),離5兆港幣大關僅一步之遙。小米集團則從8659億港幣(約3.680075兆新台幣)上漲為1.45兆港幣(約6.1625兆新台幣),比亞迪也從7756億港幣(約3.2963兆新台幣)上漲為1.22兆港幣(約5.185兆新台幣)。
比較來看,美股科技「七巨頭」的市值漲跌,遠低於上述港股。業界一般認為,美國科技「七巨頭」(MagnificentSeven)為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Meta、特斯拉和輝達,它們在全球科技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成為美股上漲的核心驅動力。然而自今年以來,上述股票持續下跌。
其中,特斯拉的市值,從年初的1.3兆美元(約42.887兆新台幣)下滑至7,247億美元(約23.907853兆新台幣),跌幅約44.2%。蘋果、谷歌A市值跌幅也超15%。微軟、輝達、亞馬遜、Meta年內均呈現一定幅度的下滑。
1月中旬開始,DeepSeek和阿里Qwen2.5-Max等AI模型陸續發布,市場開始重新定價中國科技股,帶動恆生科技指數走高,且目前港股科技類股的估價仍處於相對低位,業界持續認為仍具備配置的性價比。
「目前港股本益比偏低,整體估值相較於美股也存在明顯偏低現象。」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認為,截至2月底,恆生科技指數的本益比為24.69倍,處於近五年29.6%的較低分位數水準。與2023年1月相比,恆生科技指數有超過130%的提升空間。
此外,上述港股科技巨頭們橫跨電商、雲端運算、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終端、新能源汽車等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本身的業績、科技「含金量」也受到市場認可,為其在資本市場的估值走高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