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者賴莞文報導】
貨櫃航運人氣居高不下,今年不僅是三大法人買賣超重心,更是極短線當沖客最愛,三不五時「乘風破浪」,不過今日漲停、隔日跌停的巨幅波動也讓投資人吃不消。然而現在買貨櫃航運股究竟是投資還是投機?
「長榮、陽明未來都有機會破百。」根據<鏡周刊>提到,曾任職於全球貨櫃航運龍頭馬士基報價部門,台股資歷逾35年的股海老先覺劉友威提到,近日外資配合期貨空單,採取極短線操作策略,使貨櫃航運股波動加劇,投資人心生恐慌;甚至透過「今日買明日賣」隔日沖手法,打壓市場人氣標的,製造空頭氛圍,「這些對沖避險熱錢就像無頭蒼蠅,買賣毫無基本面依據,中長線投資人絕對不要隨外資起舞,需以公司獲利為依歸操作,才能真正賺到錢。」
他強調,外資打壓萬海,在前日買超、手中有貨可砍,一旦手中股票賣光,萬海股價必定又將往百元靠近,貨櫃航回歸基本面,超低本益比對資金來說仍有很強吸引力。重點是要識破外資手法,別被市場大震盪給洗出局,而錯失布局賺錢好股的機會。
另外PTT上有網友提出個人見解,網友表示,以過去20年台股資金的慣性,資金在追逐業績股時,幾乎是只看本益比的。當年本業EPS*市場資金願意追逐的本益比=股價,至於淨值比其實只是事後用股價/淨值除出來的結果而已。
網友認為,淨值比這個數據是果而非因,而會有景氣循環股,必須要看淨值比的理論的來由,應該是由於景氣循環股獲利不穩定的特性,市場資金在這種股票大賺的年份所願意追逐的本益比常常偏低,配息爛的公司本益比有時會低到只有4~6倍。
至於海運股過去20年,再怎麼大賺最多賺個4~5元,而市場資金過去在海運股大賺的那幾年,用真金白銀買出來的本益比落在6.5~9.8倍的區間(這是實際影響股價的因), 所以讓過去海運股大賺年的股價高點大多落在30~45元。 而且除了陽明近年因連年虧損淨值快速滑落外,海運三雄的淨值之前都蠻穩定的保持在 15~20元。所以事後用股價高點除以淨值得到的淨值比也就長年落在2~2.5倍的區間。導致現在有些人看著歷史淨值比線圖說故事: 「既然海運股過去的淨值比高點大概都只有2倍~2.5倍,那這次最多也只能漲到2~2.5倍淨值比的價格吧」個人覺得這顯然是倒果為因了。
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海運三雄去年的數據:
2609陽明 2020年底淨值11.26 EPS 4.51 把2021/01/04股價高點32.15算進來 本益比7.13、淨值比2.86
2603長榮 2020年底淨值19.25 EPS 5.06 把2021/01/04股價高點44.75算進來 本益比8.84、淨值比2.32
2615萬海 2020年底淨值19.79 EPS 5.1 把2021/01/04股價高點57.5算進來 本益比11.27,淨值比2.9
網友提到,如果相信市場資金評價(追逐)股票看的是本益比,那陽明去年賺的很早就說不會配息,市場資金願意追逐的本益比如果比長榮萬海低是很合理的。但如果覺得應該要用淨值比估價,那還真的不曉得該怎麼解釋,為何陽明去年明明不配息,但市場評價(淨值比)卻比同產業但會配息的長榮高這麼多? 我想這也又一次驗證了,市場資金用真金白銀在買股票時,追的是本益比而非淨值比。
綜上所述,網友看法給陽明至少的目標價會是: (中立預期的eps27~29元)* (過去20年正常配息股票至少都有的6倍本益比)=162~174元,網友強調這裡提到至少6倍本益比,這不是什麼法人報告、投顧研究員看自己心情愛喊幾倍喊幾倍喊出來的。現在運價貴成這樣,卻不曾聽說有什麼非航運產業內的公司有能力進場來湊這個熱鬧。
因此在正常配息的狀況下,網友認為,今年全年本業獲利至少20元以上,甚至很可能挑戰30元的陽明,今年的股價高點落在本益比9倍以上是頗有機會的。目前的假設航運只有一年行情,明年開始就衰退,那萬一航運不只是一年行情呢? 萬一萬一,高運價真的能再維持兩年以上,那本益比9~10倍的股價將不只是高點目標價, 而可能會是這兩年的全年常態均價甚至是底部支撐了。
綜觀股市老先覺及網友看法,似乎破百看起來是指日可待,但究竟是無稽之談還是不容小覷,也看投資人心中的尺如何衡量了。
(圖/翻攝自長榮海運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