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照護更便利 三分鐘搞懂智慧醫療轉型新亮點

在遠距醫療領域,如何運用患者生理資料結合AI技術,預警病房異常情形,並在出院後遠端追蹤患者病情及心理變化,即時提供相關協助,展現應用生物科技與ICT結合的智慧醫院環境。

高齡化CARE大於CURE

台灣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現象加上醫護人員缺乏,照護逐漸形成商機,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有十二%需要長期照護,大概介於60到80萬人,十年內會增長到100萬人。

這12%需要照護老人中,有20%在住宿機構,其餘80%在日照中心或居家安養,無論在何地照護,未來醫院、機構、居家如何架接,考驗業者的創新及溝通能力。

比起遠距醫療,遠距照護的商機清楚可見,遠距醫療和遠距照護的概念不同,醫療是CURE,照護是CARE,要減少健保支出,就要把照護CARE做好,「CARE做不好、每天都在CURE,健保當然會爆掉」。

醫院、機構、居家 三者串接 病患福音

健保署在九十一年開始在醫院實施總額給付,醫院為求財務健,會逐漸將輕症(如感冒)病患下放的基層診所,降低看診次數,專注在急重症的病患,並開啟離院的照護服務。

癌症術後照護、慢性病照護及用藥諮詢,有些會以遠距的自費方式進行,不會吃掉健保額度,各醫院的遠距照護中心有專責的護理師可以解決80%的護理問題,有緊急況可以在第一時間通報醫生。

舉例來說,過去洗腎並每周必須到醫院洗腎三次,現在有最新的腹膜透析法,病患可在家自行操作,漸少舟車勞頓,三總醫療人員研發一款「透析居家APP」可將心跳、血壓、飲水量等生每日生理數據上傳,介面有留言及訊息推撥的功能,醫護人員和病患可隨時做溝通聯繫。

慧誠智醫總經理余金樹把遠距照護分為院內及院外,院內聚焦在ICU、負壓隔離病房的遠距照護,盡量避免醫護人員長期間接觸患者,稱之為「一牆之隔」的遠距,院外則是聯手醫院進行慢性病、癌症的離院照護,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科技照護 居家安養新趨勢

余金樹認為,「在家安養還是最幸福的事」問題是誰來照顧?最好方法是在房間裝一個Sensor,透過網路連到照護中心,一旦有狀況,照護中心可隨時通知家屬應變。由點到面,「將醫院、機構、居家的科技串聯是未來趨勢,而且一定會被解決」。

「在住宿機構照護一個月花五萬,透過Sensor在家安養一個月花5千元,」他指出,一般的生理監測,如心跳、呼吸、體溫、跌倒、是否在床等,最後一定會趨向於無線偵測,達到預警的功能,照護畢竟不等同於醫療,病人有狀況還是要看醫生。

豐原醫院結合業者建構遠端獨居關懷暨雲端健康管理平台服務獨居老人,遠距設備包含視訊主機、血壓機、額溫槍、智慧手環、室內定位設備及智慧藥等,大字螢幕、操作簡單,友善高齡族群。介入關懷六個月統計,每日量血壓達72.8%,回診率100%。

智齡科技利研發居家智慧照護平台,今年開始居家服務,明年要啟動自費的居家照護。康仕仲說,居家服務和機構差不多,主要是派遣人員到府服務老人,居家照護遇到的挑戰就比較大,必須教會老人使用穿戴裝置,有些洗澡後忘記戴上去,有些失智老人學不會穿戴,有些覺得麻煩、忘記充電等等,都是必須克服的痛點。

遠距醫療在台灣還有法規的限制,遠距照護寬鬆許多,目前政府推動長照2.0,有自費的標準,對於廠商說來發展的阻力相對較小。遠距照護要能成功,余金樹認為,業者必須思考醫院、家屬、病患、機構各得到什麼好處?遠距照護並不是技術問題,所有的技術難題都可以被解決,最後成功的關鍵在於「誰願意付錢埋單?消費者為何要付價差?」